Facebook
單位分機查詢
交通指引
行事曆
圖片
10512
發佈單位:輔導室   日期:2016/12/07  rss
童子賢 父親的大自然學堂   作者/陳雅慧 採訪整理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花蓮後山長大,愛玩的爸爸是第一個讓他感受學習趣味的老師。帶著他們觀察大自然、在雨中聽雷聲和閃電理解光速和音速的差別……讓他從小就因為好玩,對所有知識都充滿好奇和學習的欲望。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投資協助誠品書店的創立  贊助【在島嶼寫作】文學家紀錄片系列
我在六○年代長大。外表假裝活潑開朗—是鄉下學校的班長、樂隊隊長、演講代表、孩子頭。國中二年級一個人花十二個小時自花蓮瑞穗轉三次車,獨自到台北、代表學校開「四健會」。但是,我的內心非常孤獨安靜—不需要朋友,像孤獨的一匹小獸。可以足不出戶十天十夜,只要有書本陪伴就行。
讓我對於學習具備強烈的好奇心,是爸爸深刻的影響。
爸爸天生就很會教小孩,他個性和藹、又深具啟發性。我有五個兄弟姊妹,排行老四。從小住在花蓮後山,鄉下雖然物質較貧乏,但父親常常誘導我們觀察大自然。比方說他先教導我:音速是每秒三百多公尺,然後下雨天遠遠觀察閃電,帶我們站在屋簷下細數雨滴讀秒,大家一起觀察,數幾下後會聽到雷聲。觀察中,我們發現:有的雷比較遠,閃電後可能五秒才會聽到,有的雷聲來得快,父親就會解釋,這個雷響就從一公里半以外的山頭傳來。就這樣,我們在快樂的雨天看閃電與數落雷遊戲中,理解了觀察大自然也理解光速和音速的差別。
還記得美國阿波羅號登陸月球那一天,平常整個花蓮連電視都收視不良,很少家庭有電視,爸爸帶著我們跑到鄰鎮收得到電訊的人家家中,一起看登陸月球。爸爸非常喜愛求知,他在阿波羅號準備登陸月球前一、兩個月就開始給我們天文教育,他會想辦法去找很多日文的天文書籍,帶著我們一起觀察星星和月亮。爸爸告訴我們,地球到月球距離三十多萬公里、阿波羅號飛行了三天,我們一起計算阿波羅號的時速,感嘆科技的神奇。那時,抬頭仰望星空,看著這麼遙遠的月球,想著美國人卻登陸,覺得很奇妙、也非常好玩。
從小,我就從「玩」裡面,得到很多樂趣。比方說拿杯子裝高高低低的水,敲打會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運用這樣的原理,我會拿著竹子,用炭火燒紅鐵絲,然後在竹筒上穿孔,自己做笛子,一邊做一邊試 Do Re Me音階。
從「玩」中嘗試極限
除了這些,我也玩過很多現在回想起來,非常危險的嘗試。比方說,拿鐵絲燒得很紅,然後用來切割廢棄的米酒瓶……還有很多真的很危險的「遊戲」。
小時候這麼皮,為什麼可以很幸運沒有發生什麼大意外?現在回想其實是因為爸爸總陪在我們身邊。父親除了平時修錶磨鏡片的工作,也是義勇消防隊。那時在鄉下,只要一聽到警報噹噹噹聲音,村子裡的叔叔伯伯,就很自動放下手中工作,開始騎腳踏車向消防隊集合救火。   
 
我當時很崇拜叔叔伯伯衝入火場救火救人的勇氣。他們都是義消,爸爸是義消小隊長,有接受過正規救生的訓練。那時花蓮很多溪流湍急,家長多半都禁止小孩游泳戲水;可是在我家,爸爸卻反其道而行,不會禁止我們嘗試危險,而是親自帶著我們去認識危險。爸爸一手救生技巧,到了暑假,常常把店關上,就帶我們去玩水。他藉著陪伴的機會,告訴我們有些東西很危險,但是在認識危險的前提,還是可以嘗試。爸爸用大自然當教室,教會我們很多大自然的東西。
爸爸對知識很尊敬,很珍惜知識的來源,他會訂日本的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等,會跟我們講日本歷史和三國演義的故事。我從爸爸的講述中,認識織田信長、武田信玄等歷史人物。
爸爸是第一個讓我感受到學習趣味的老師。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只要有一點點物質,就覺得好棒。父親鼓勵我們運動,會在拮据的支出中,湊錢買真正的棒球和手套,還要騎兩個小時的摩托車到花蓮市去買。因為他覺得棒球是很好的運動,小孩應該要能接觸這種運動,就鼓勵我們正規的去玩。
偷拿硫磺與硝石造火藥
後來到台北念台北工專時,剛開始念工科有點苦悶。當時自己感覺更愛好文史哲,但因為我想早一點工作和就業,才選擇念工專。在慘綠少年的情懷中,只要想起父親再艱難環境都不曾放棄學習,因此一面在電子工程專業中苦修苦練,一面參與文學社團抒發熱情。後來微處理機的潮流崛起,這個有趣多變的領域激發了我的熱情,我開始狂熱的投入學習。
興趣是可以培育也可以激發的,想起我幼年喜歡動手做手工藝,小學四年級起,我就偷拿外公中藥店的硫磺與硝石去造火藥,原來喜歡摸索與嘗試新事物是我的天性呢。學習這件事像是余光中〈白玉苦瓜〉詩句吟詠的,「曾經是瓜而苦,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第31期,2012年01月)
**********************************************************************************
與書的美好經驗         文/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我很愛看文人的傳記,就是想知道他們怎麼開始進入書的世界,也因此了解到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但大體上都是由某件事開啟了那扇門。像錢穆先生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從那裡開啟了他讀書的欲望。
而胡適之先生在《四十自述》中提到,他小時候有一次揀到一本破爛沒有封面的書,只有前半部,一看之下,整晚不終卷不眠,一個晚上便讀完了,因為不知道書名是什麼,也不知道後文。心裡實在很惦記著,天一亮便迫不及待的找人問書名,那人看了就說,是《水滸傳》,從此便一路看了下去。
開啟閱讀興趣,我個人也有類似胡適的讀書經驗。小時候住鄉下,因為書不多,也沒有別的書可讀,只要拿到隻字片語,即使沒頭沒尾的,都是要把它看完。那裡的民眾服務社裡面有個小圖書館,大約有兩個書櫃,各十四層的書架。因為自己沒有書可讀,所以每天都會到那裡找書來看。
有一次,看到一張過期的國語日報,裡頭有一張很可愛的恐龍圖畫,小小的恐龍上面有一條條的條紋,和一對小小的翅膀。故事叫做「我爸爸的恐龍」。
故事是講一個小孩很有愛心撿了隻被雨淋濕的貓,貓卻被母親趕出去,小孩追出去跟貓道歉,才發現原來這隻貓會說話。貓問了小孩的願望,告訴他可以到某座島上去救一隻被拘禁的恐龍,恐龍就能幫他完成願望。於是小孩回家收拾包袱,帶了牙刷、棒棒糖等各式各樣的東西,準備去找那隻恐龍…。
這是連載的故事,但只到此為止。這對小孩子來說,是那麼喜歡又有趣的故事,沒有下文,當然就跟胡適之一樣著急。後來我一直以為我已經看完這故事了,在我有小孩後,就完完整整的講出這個故事。
在我第一次看到這故事的三十年後,有一天我在日本一家專門賣繪本的書店,看見了英文原版,打開一看,後面的故事跟我記得的都不一樣。後來才明白,是因為我太想知道故事的後續,在成長過程的想像與睡夢中,不知不覺的補齊了故事的畫面,只是再也無法恢復成作者所描述的版本。
這個例子傳達著一種訊息:讀書並不是從規律、計畫、程序裡產生的。我們從小到大,聽過很多對讀書次序的建議,上小學時會有人跟你說:數學、國語基礎要打好,以後再看別的書;到了國中,就建議先把考試準備好,別的書以後再看。書的順序都規畫好了,但這些都不是那些喜歡讀書的人的經驗。喜歡讀書的人一定跟書發生過美好的經驗,不是因為有很好的計畫,是因為有一個美好的經驗。
因為想知道故事的下文,一找三十年,當中沒有找到那本書,可是找到其它幾千種別的書,也都讀了它;因為這本書好看,所以想知道還有沒有跟它一樣好看的書,有時候會找對,有時候也會找不對;有時候看不懂、有時候發現新世界;就是這美好經驗一直在督促著我們,誘引、召喚著我們,讓我們越過星星、太陽、月亮,一本一本的追蹤而去。
看故事,經歷情感的洗禮,很少文人的啟蒙書是所謂很了不起的書。男生看「強盜書」如《水滸傳》,女孩就看「羅曼史」如《紅樓夢》等。
當然也有例外,就我所見大概只有英國的經濟學家、實用主義的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他是從很小的時候就讀了由成人智慧所整理成的經典。
有一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史蒂格勒,編了摘錄有經濟學文獻上,代表歷史上影響經濟史發展的重要事件字眼的有趣的日曆給朋友,香港的經濟學家張五常也拿到了,他看到了一段引文,是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寫給他父親朋友──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信,說:「你借給我的羅馬帝國興亡史上冊,已讀完,覺得非常有意思,是否也可以把下冊借給我?」
張五常很意外,為什這樣一段文字會被引用在這日曆上,因為其上所引的每一段文字都是很重要的,而這段話看起來一點也不重要
他就打電話去問他的老師─史蒂格勒,他要張先生去查查,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說這句話的當時是幾歲,一查才知,那時他才不過是個六歲的小孩而已。
不過,因為他沒有經過童年這個階段,後來他自傳中說道,他父親死的時候,雖然他已是成人,但因為沒有成熟的EQ,他的精神瀕臨崩潰;雖然他是天才,可是因為小時候生活裡沒有故事、童話的浸染,所以人格上缺少面對更多複雜情感的洗禮。
因為看故事,你會經歷緊張恐怖而最後又沒事的過程,這些都是心情起伏的洗禮,經歷了危險後得到安全。雖然不是親身經歷,但這是情感上經歷自我成長演練的過程;由此,我們便能理解斯圖亞特為什麼會在父親死後有瀕臨崩潰的情感危機了!
(本文摘自《生活啟發大智慧》書中〈一生的讀書計劃〉一文)